【课程孵化】风吹麦浪
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:“大自然、大社会是活教材。”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,它将万事万物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去听、去看、去发现、去探索。课程缘起
一、课程缘起
晨间谈话,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种植园里什么:
我喜欢草莓,我们种草莓吧。
西瓜好吃,我们还是种西瓜吧。
蛋糕好吃,种蛋糕吧,这样我们就能吃好多蛋糕。
不对,蛋糕不是种出来的,是妈妈用面粉和鸡蛋烤出来的,是小麦做的。
可是我不认识小麦......
老师的话:
《纲要》中指出:“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环境,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”。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、把握时机,积极引导。
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,虽然孩子们对常见的农作物缺乏了解,但是却兴趣十足。于是我们追随幼儿脚步,一起探索小麦的奥秘。
二、小麦知多少
小麦长什么样?
小麦什么时候播种收割?
小麦可以做什么?
孩子们和爸爸妈妈进行了前期调查,还收集了不同种类的麦种,分组对小麦进行观察。
小麦的种子像大米。
不对不对,你看它的中间有条缝,大米没有。
小麦的种子摸起来硬硬的,颜色也不一样。
我和妈妈在网上查到,小麦按季节,可以分春小麦和冬小麦,我们南方适合种冬小麦。
奶奶告诉我,冬小麦每年的9、10 月份播种,第二年的4、5月份就能变成金灿灿的小麦了。
老师的话:
孩子们和爸爸妈妈通过上网调查,询问农民伯伯,通过观察和对比,对小麦的品种、颜色、形状以及播种、收获时间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(一)播种进行时
认识小麦以后,就是激动人心的播种环节了。孩子们来到种植园,挖沟、锄草、播种、浇水,盖土,忙得热火朝天。
(二)种植猜想
小麦除了种在土里,能不能种在水里呢?带着疑问,我们再一次进行调查和讨论,发现小麦还可以种在水里和沙里。于是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,组建了种麦小分队——“水培”组、“土培”组和“沙培”组。
三、守望麦田
(一)再次讨论
看着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,孩子们开始期待:
1.种子们都会发芽吗?什么时候才发芽呢?
2.究竟是在土里长得快还是水里或沙里长得快呢?
3.怎样才能让它们快快长大呢?
种子跟我们人一样,要多喝水。
还要晒太阳,这样可以让它们暖和点。
奶奶说肥料是种子的好朋友,可以让种子快快长大。
讨论之后,小朋友们把照顾小麦的方式画了下来,并决定轮流照顾小种子。
经过孩子们的精心照顾,一周后我们发现“水培”组种子率先长出了小芽,两周后“土培”组冒出了绿芽,而“沙培”组最晚,一个月后才发芽。
四、量一量
小麦渐渐长大,孩子们的兴趣也是只增不减,每天都要来到麦田看一看。孩子们找来各种物品、工具来测量小麦的高度,并且用心记录。
五、画一画
小麦在孩子们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了,孩子们都想留住郁郁葱葱的小麦,于是搬起椅子,画一画我们的小麦。
老师的话
探索是孩子们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,在小麦探索旅程中,孩子们通过不断观察和记录,不断从实践中累计经验、寻找答案。
六、小麦大变身
新鲜嫩绿的麦苗终于可以收割了,孩子们开始讨论起小麦可以做什么,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做青汁奶昔。
收割、清洗、挑选、捣碎,终于到了最后环节—挤汁。
哎呀,挤汁好累呀!都挤不出来。
我来帮帮你,加点水会不会好一点呢?
不行不行,挤出来的青汁太少了,这么多人都不够。
我们可以用破壁机,早上妈妈就是用机器给我们做豆浆喝。
第二天,老师从家里带来了破壁机。加入牛奶、香蕉,清香浓郁的青汁奶昔就完成啦!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起自己的劳动果实。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孩子们个个喜笑颜开。
、
老师的话
陶行知先生说:“生活即教育,将孩子的兴趣融入一日生活中,在做中学。”种植小麦对于中班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。整个过程,从兴趣到探索,从认知到行动,一切元素皆课程。问题还在继续,我们的课程也尚未结束,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们也将和孩子们一起继续跟随麦子的脚步开启探究之旅......